发布时间:2025-03-15 11:47:41 浏览::
几十人的小公司月收入竟高达千万,你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励志故事的终结,其实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二手回收的黑暗产业!
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二手奢侈品,拿到手后通过人为制造瑕疵来索求退款,轻松地从卖家手中敲诈数千元,而当卖家提出质疑时,甚至可能面临威胁和恐吓。公司每日接收数十单,五十人的团队月流水竟飙升至千万。
这家回收公司究竟是如何 evade 快递系统的监管?将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?
本文所述内容皆来源于可靠的信息,详细信息将在文章末尾一并说明。二月份,记者化身卧底,潜入了一家位于北京的二手奢侈品回收公司。该公司位置隐秘,规模不大,从老板到普通员工也仅有五十人左右。
入职培训的第一天,老板便直言公司的运作模式:以高出市场一千元的价格回收二手包,回收后再故意制造瑕疵,借此理由要求卖家退还部分款项。
这种手法被称为“到手刀”,某款售价八千的奢侈品包经过这样的手段可被“刀”至四千元,而这被削减的四千元便是二手公司的收入。
记者在公司工作了几天,逐渐理顺了整个二手回收的运作流程。每天上午十点,员工会接收几十个顺丰快递包裹,拆开后送去鉴定。
他们会刻意挑选金属扣、提手内侧等不显眼的位置进行作假,员工在工作间用棉签沾上黑色颜料、透明胶制造瑕疵,难以处理的地方则会直接进行PS处理。
在这个仅有五十人的公司中,还有人伪装成快递员,将经过处理的包重新包装,并假装拍摄虚假的开箱视频。
同样是二手公司员工的“买家”此时故作震惊地“发现卖家隐藏了瑕疵”,进而要求卖家降价,退回几百到几千元的款项。
遇到“听话”的卖家,二手公司能够成功获得退款,一旦拿到钱,他们会迅速清理包包上留下的痕迹,再转手出售,从中赚取差价。
若商家不乖乖退钱,二手公司便不再客气,会通过威胁和恐吓进行报复,时常出现包包退回时被划伤以至于彻底报废的情况。
这样的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二手平台上购买奢侈品包,之后进行伪造再转售,通常每天的交易量在30到50单,长期保持数十万的收入,效益好的时候,月流水更是能超过千万。
那么快递运输的问题又如何解决呢?已经签收的快递,在几个小时后会收到所谓的“开箱视频”并要求退款,卖家是否会察觉到异常?
为了获取确凿的证据,卧底记者与外围记者配合进行了一场策划。外围记者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发布了一只奢侈品包,随即将其信息发给卧底记者。
包包被送往假地址,随后由快递员陈某送达二手公司,这时外围记者的手机上显示“派送异常”,打电话询问时,已经将包包交付给二手公司的陈某谎称买家要求更改派送时间。
一名员工在包包内侧的扣上涂抹透明胶,乍一看仿佛扣子开裂,随后其他员工则换上快递员的制服,开始拍摄“开箱视频”。
下午,二手公司的员工将开箱视频发给外围记者,质疑为何扣子会开裂,并以此为由要求降价1700元。卧底记者故意询问是否继续砍价,公司仅回复“先放着她”。
当天晚上,外围记者找到快递员陈某索要包裹,而包包此时仍在二手公司处“被放置”,陈某一时间慌了手脚,称包裹已被拒收并退回站点。
他万万没想到,一同追踪的记者早已向快递站点询问,站长亲口证实包裹仍在快递员手中。
或许这时陈某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对,意识到卖家早有准备,他私下联系二手公司催促尽快将包裹放回快递车。
潜伏在公司附近的记者看到一名员工打开快递车门,慌忙扯了三分钟胶带把包裹塞回车里。
自以为已经万无一失,陈某带着外围记者来到快递车旁,翻找包裹并谎称自己并未看到,以为被公司寄走了。
但事件的全过程早已被多组记者记录下来,经过一番对峙,陈某终于意识到真相曝光,面对周围的记者,他只能承认。
因受贿从中获利,他每月能够多拿到两千的外快,平时还常与公司员工和老板共聚一堂,二者不仅是“商业伙伴”,更成为了朋友。
经过记者询问得知,这份工作并非陈某主动寻找,而是通过快递站同事转手得到的,这身二手公司员工穿的顺丰制服也是他到职时就已有的,显然是顺丰内部人士提供的,而非网购得到的。
而且每单几千,一天几十单,一个月的收益足以超过很多人一生的积蓄,这显然是“数额巨大”的诈骗。
接到报案后,警方高度重视,迅速成立专案组展开调查,顺丰快递也表示将严查此类情况,不久后即抵达公司所在小区,迅速控制了该公司的员工及快递员陈某。
毫无疑问,该公司的行为错误,造假欺诈并涉及巨额金额,所有人都将面临法律惩罚。而陈某知晓公司在进行诈骗,却仍利用工作之便协助作案,自然也成为诈骗的共犯。